首页 > 博鳌亚洲论坛
分论坛:金融的未来:改变,还是被改变?
中金国研智库网 www.zjgyzk.cn 来源: 博鳌亚洲论坛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于4月9日-11日在海南博鳌举办。

分论坛:金融的未来:改变,还是被改变?

- 盖茨说,如果银行不改变,就会成为21世纪行将灭亡的恐龙。马云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去改变银行。

- 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传统金融不仅感受到巨大的冲击,更有观点认为,Fintech代表了金融业的未来。

- 经历了所谓野蛮生长,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呈现出什么样的新生态?

- 鲶鱼效应下,传统金融正在做出哪些改变?

-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角力,最终是否会象电商与线下实体融合为新零售一样,融合为一种全新的金融?

主持人:向上金服创始人、CEO袁成龙

讨论嘉宾:

众安保险 CEO 陈劲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长 李东荣

招商银行原行长 马蔚华

Paypal 高级副总裁 Franz PAASCHE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秘书长 Enzo QUATTROCIOCCHE

中国银联总裁 时文朝

英国保诚 CEO Mike Wells

主持人袁成龙:各位嘉宾,各位企业家朋友,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金融的未来这场分论坛。非常高兴主持这场分论坛。本场分论坛的嘉宾大咖云集。我是向上金服的CEO袁成龙,向上金服是一家成立刚刚5年的金融科技的小公司。在这里主持由7位在不同的金融领域里面都取得过不菲成就的大咖们的论坛感到非常荣幸!

非常欢迎7位嘉宾共同就金融的未来这场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探讨!

今天现场的7位嘉宾很有意思,两家银行的代表,两家保险公司的代表,两家支付清算公司的代表,李东荣是以前监管金融机构的代表。所以首先第一个问题想请问众安保险的陈劲先生,众安保险在短短4年期间去香港上市,市值达到国内独角兽的企业的水平,我想请问您在科技方面的应用是如何实现业务的快速扩张的?

陈劲:我觉得主持人今天的火药味很浓啊,我们两家最年轻的保险公司和100多年历史的保险公司和中国最大的支付,还有银行业。

众安保险的确是一家特别年轻自保险公司,也是中国一家最早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我们本身的基因就决定了我们对科技和互联网这方面高度重视。比如说现在接近三千名的员工中有1500名是IT的技术人员,所以很多参观人员走到众安的时候觉得这完全不像一家保险公司,没有一个人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每个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的桌说有三个电脑,同时看三个屏幕。

上市的时候我们也跟投资者说希望我们每年的收入里面有不少于接近5%是用于科技方面的投入的。我们也有自己独立的众安科技的公司,在2014年就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投入了。所以,我觉得尽管现在在应用方面大家看到了很多的东西,但是的确金融科技对于未来对金融的影响刚刚开始,而且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对中国的,是对全球的。所以众安全也是希望用科技来提升效率,希望在这方面未来有所贡献

主持人袁成龙:谢谢陈劲先生!我想接着问保诚保险集团的Mike先生。刚刚提到了众安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刚才陈劲先生也讲到了,运用技术和科技的力量来推动自己业务的快速发展,所以我想问问Mike先生英国保诚保险公司作为英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在过去170多年的历史里面是如何运用科技、技术促进自己的业务发展的?

Mike Wells:首先我们没有170年的历史,其实是一个平衡,对我们来说,技术是一个驱动因素,看一下我们过去的历史模型,技术其实是赋能的一个角色,而且我们怎么样运用数据的确是一个核心,对于我们来说,怎么样避免保险行业面临的危机。而且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区域化、碎片化的行业。我的同行刚才也提到了对一些保金、保费怎么样进行计算。

我们在亚洲已经有了90年的经验,我们在非洲、美国、美洲都有我们自己的经营。所以在现在来说怎么样跟客户和消费者沟通,来预测他们的期望,从而为我们公司提供增值的服务,让我们的服务是一个按需响应的服务。刚才同行也有相应的分享,对于我们来说,我觉得科技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市场的期望,比如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的消费者已经积极地运用科技的移动化,包括用支付宝来支付。

对于在亚洲或者是欧洲的其他的消费者也是有这样一个趋势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在小微的行业或者是领域有不同的产品。我们100到600万消费者,他们都是互联网端的,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历史、专业知识用技术更好地转化成为一些服务。

主持人袁成龙:接下来我想请前招商银行的行长马蔚华先生谈谈这两年科技的进步对银行,特别是过去中国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以及给他们带来的问题?

马蔚华:昨天习主席在讲话里讲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所以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使命。银行在过去这20年来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刚才说了这个发展潜力也就是你能不能应对挑战、应对问题。

银行遇到什么问题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个“脱媒”。大家知道银行是个间接融资,我们过去间接融资几乎是90%以上,在20年前。直接融资的兴起,债券、股票、基金是对银行间接融资的份额有极大的挤压,现在已经降了50%了,美国现在不到30%,所以说在这个领域的挑战还会继续。

另外一个挑战就是技术性的脱媒。银行过去垄断全部支付的领域,这几年从电子商务、银行电子化到互联网,到现在的金融科技,银行遇到的这方面的挑战非常尖锐。盖茨说过,你们这些传统的银行不改变,你们就是恐龙,即将灭亡的恐龙。马云也经常跟我开玩笑说,你银行不改变,我就改变银行。

银行有没有被改变呢?我觉得银行正在被改变。为什么被改变呢?因为需求变了。银行要想发展,你就得满足需求。这个需求从哪来的?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对需求就会产生变化。比如过去你到银行办业务,这是必须的。现在由于科技发展了,物联网、支付这些越来越虚拟了,我们这些年轻人说我随时就要支付,我随时要办银行业务,如果你这个银行还在大厅里等客,那你的客人就没了,所以这个挑战是你必须应对的。

我在招行的时候当时主要还不是应对这个变化,最主要的是我们这样的小银行如何超过大银行,如何能和大银行竞争?我们眼前的事没法跟他们竞争,那都是巨人,我们当时很小,我们就得研究5年后、10年后的事,我们对需求的判断是5年、10年后由于科技的发展带来的需求。所以说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研究互联网银行。

所以,招行互联网银行还是搞得比较早的,到现在为止一千个物理网点,但是网上的业务量和大银行是一样的。而且零售我们上个礼拜被评为亚洲第一零售银行,互联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觉得未来的银行遇到的潜力和挑战最主要的是来自于需求的变化,而需求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科技的发展。但是我觉得这个不矛盾。我们研究过物理学的概念,叫相似相融的理论,两个分子结构相同的物质可以相融,在经济学上叫比较经济理论,优势互补的可以1+1大于2,科技和金融正好是可以相融的。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行或者是其他的金融机构就是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公司。这个高质量的数据公司和科技结合是最有条件的。

你看我们现在每天都产生大量的流量,过去银行不太重视流量,现在被这些互联网金融、被金融科技企业逼得开始重视数字流量了。这就是可以和科技紧密结合的条件。你说科技和金融都有优势,银行这么多年来积累了很多的风险管理、客户资源、资金流量,而技术企业呢?它可以给你提供虚拟空间、科技方面的操作,这套技术支持,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的。他们的优势互补肯定会1+1大于2的。

所以我觉得未来最主要的不是两折,过去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现在叫金融科技企业和传统金融,不是他们互相谁把谁灭了的问题,也灭不了,而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交融,优势互补,我觉得这个是银行未来的非常广阔的前景。

主持人袁成龙:我非常同意马行长的说法。我一直觉得金融科技我们把它当做一个行业都是一种误导。科技在各行各业里面的应用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所以,金融和科技是会不断地走向融合的。传统金融机构也可以用科技的手段,科技的公司也可以从事与金融服务行业有关的。马行长,在科技的冲击和变革中,现在中国主要银行您刚才说正在改变,有所动作,我想请问您我们现在的改变和动作这个进度快不快?是不是在您的预期中?

马蔚华:前两天有一个消息,中国第一家无人银行,可能若干年后,现在银行的职员,现在的营业厅都没了,现在就出现了,就说明在这个领域大家都在发力,都认识到了这个紧迫性。我们招行现在要变成一个Fintech银行,把这些业务都和金融科技结合起来。

实际上我觉得一个是我们自己可能有比较大的IT的力量,另外更重要的是和社会上的这些金融科技公司结合,现在很多银行都在跟他们频频接触,现在叫银行热恋科技公司,而科技公司拥抱金融机构,这个是一个趋势,而且都在这样做。所以成为了当前一个风景线。包括大的金融中心,像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他们都在建立科技的双中心,金融中心+科技的双中心。双中心这个大的形势下面更多的给金融和科技结合创造了条件和媒介。

主持人袁成龙:没错,金融和科技确实是分不开的,科技的推动也在倒逼着传统银行也在做自己的变化。接下来我想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秘书长Enzo先生,您的银行是一家国际性的金融储值,到现在成立27年了,2016年的时候中国也成为该行的会员单位,想请问一下您,您这边整个机构要实现的宗旨是什么,在这27年的过程中是如何运用科技和技术的变革来促进自己的使命的达成的?

Enzo QUATTROCIOCCHE:我们的银行叫做欧洲复兴开发银行,27年前成立的,我们主要发展的是我们国家的私有领域,所以我们和私有的赞助商和私有银行一起合作。所以说我们和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是有区别的。唯一一个和我们相似的是世界银行旗下的一家银行。虽然我们是欧洲银行,但是我们是在3个大洲工作的,欧洲、亚洲,以及非洲都有经营,所以说我们有很广的地理范围。而且,我们也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

今天我们的话题叫做金融科技,我们除了自己开发科技产品,我们还帮助其他一些机构来开发相应的金融科技发展的框架。金融创新其实不是新的东西,金融创新一直是金融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我们的法务部门叫做法律交易团队,他们现在在开发产品,也在帮助政府做金融科技的监管。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们银行在发展一个绿色科技基金借贷工具,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云借贷的平台来把钱借贷给一些绿色的企业。这是金融科技的美妙之处,我们可以接触到这些个体的家庭,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我们的平台。

以前这是做不到的。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间接地给他们提供资金,只要他们能够证明他们需要这笔钱,这笔钱正当的用途,我们就可以把这个钱借给他们,所以这个可能性是无限的。

主持人袁成龙:好的。接下来我们跳到支付精算这个环节,我想请问一下中国银联的时文朝先生,大家知道这几年中国的支付市场几大科技公司,不管是线下支付,还是线上支付,都有很多的布局,完完全全改变了中国现在的支付生态。所以我想请问时文朝先生,面对BAT这些科技巨头在支付方面的布局,银联作为支付清算组织是如何去考虑应对这些挑战的?

时文朝:这个话已经说了好多年了。从我到银联工作开始就开始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每次回答好像都没说清楚,或者我自己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加深。实际上当科技公司从事支付业务和银联之间的竞争关系的时候,很多人并不是很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实我们银联和科技公司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按照现在监管当局的要求,所有的金融业务都应该有持牌经营。

银联是干什么的?银联从事的是银行卡的转接清算服务,银联自己并不发卡,发卡的都是各家发卡银行,银联自己也不收单,收单都是各个收单机构。我们现在的200多家支付公司里面大体上有60家左右是有收单牌照的,可以收单的。这些事我们银联都不干。所以说现在说的科技公司,基于科技形成的支付公司,他们有他们自己单独的业务牌照,比如说它的收单业务,比如说从事线上的支付业务,比如说跨境支付、互联网支付等等的。

但是,我们有的牌照他们基本上没有,就是银行卡的转接清算服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之间并不存在着直接的竞争。 所谓与银联之间的竞争是和这些科技的支付公司、和传统的银联网络里面的合作机构的竞争。比如说发卡银行,比如说收单银行,和他们之间的竞争。确切的含义应该是这个含义。

所以大家经常问我们,你们和阿里,你们和腾讯之间的竞争关系是什么关系?我经常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们不是一个直接的从事同样业务的机构,所以很难说我们之间怎么竞争。

但是我以前都说过这件事,所以今天我就不再重复了。我跟你讲讲我们怎么合作的。你不要老看银联天天领着一帮银行和支付宝和微信大,陈总以前是中心银行信用卡中心的老总,中国信用卡原来做得非常好的一个机构之一招商银行,那是马行长手里干的,然后是中信,你问问他们。现在的银行也认识到了,包括我们银联也认识到了。当然,主要是监管当局。

今天易纲行长关于落实金融改革开放十几条的内容都出来了,其中就有一关于支付清算市场的,这里面就说了要规范支付市场,使支付市场的各个参与方各回本位。所以,在落实央行以及其他监管当局关于规范支付市场的一系列监管要求的过程当中,中国银联正在密切地配合银行,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公司,从网络到技术,到产品接口,到规则标准,我们正在进行非常密切的、非常紧密的沟通。

我们中国银联有专门的技术组在这些大的互联网公司,大的互联网公司也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我们中国银联。我们大体上预计到6月30号之前要把相关的监管政策的要求落地。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主流的是合作。

主持人袁成龙:我想请问Paypal的高级副总裁Franz PAASCHE,Paypal作为一个全球非常流行的支付工具,也是很顶尖的金融科技企业,最近市值大概接近一千亿美金,我想请问Franz PAASCHE,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的过程中,您的公司是怎么样确保这种科技壁垒能够一直独占鳌头的占领这个市场地位的?

Franz PAASCHE:首先我想说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博鳌亚洲论坛,这是我第一次来参加这个论坛,能够认识到非常多优秀的嘉宾,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我们是一个有使命的公司,我们专注于提供这些金融服务,包括民主的服务,比如说为我们的商业伙伴和客户提供这样的服务。为了能够提供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成本更加低的服务,我们就必须要去进行一些方面的公关,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如何成功地完成这些使命?首先我们是客户至上的,我们要成为客户心中的佼佼者,首先要在数字或者是虚拟经济中来成为一颗冉冉之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赢得他们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会非常关注我们消费者的体验,安全性和安保性,这是我们的义务,因为我们的服务是面向大众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强化来为客户、为我们公司或者是为全球经济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

刚才同行也提到了一些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我们有合作伙伴的策略,而且我们会关注到整个生态体系里面所有的合作伙伴,把他们视为合作伙伴,来一起进步,来创造一个安全、具有保障的环境和生态,在这样一个生态之中,比如说有些行业伙伴,有一些金融合作伙伴,还有一些供应的合作伙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这个生态中一同构建自己的未来,一同为消费者去服务。

主持人袁成龙:谢谢!众所周知这个技术的发展其实让我们金融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而且这其次给我们的监管带来了很多种挑战,李东荣会长此前在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工作过30年的时间,所以我想问一下李东荣会长,您对于科技和金融的融合导致的监管问题有没有什么样的看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李东荣:首先我觉得我们人类的进步、社会的进步都是通过我们技术的进步实现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科技进步的历史,所以它是这样一种关系。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金融服务的方式也会发生很多的变化,它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我们的服务方式、产品和服务都发生了变化,它确实对我们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觉得是这样一种关系。

金融它就是一种给大家提供融通资金的服务。作为金融业一个很基本的课题或者是永恒的主题就是防控风险。不管你的技术怎么进步,你的金融怎么跟技术融合,最后要解决好风控的问题,使金融更方便、更安全地为客户服务。所以,我觉得在运用科学技术改变我们服务的同时我们的风控是否跟上了,是否有效。

我觉得在Fintech这种环境下,它发生风险的本质还是没有发生变化的。一般金融风险最基本的无非是合规性,它有没有违规经营的风险,还有它的违约风险,就是它的信用状况的违约风险,也包括它的期限错配,期限匹配是不是合适的。另外还有一些汇率变动的问题。

这种共性的风险无论是在传统金融环境下还是现在金融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它是没有变化的。如果有变化的话,就是现在科技发展,特别是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数据化时代,这是一个变化,我们在互联网上的应用的风险的传递方式更广了,网上办理业务可能是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的,这个涉众性还是很强的。

还有一个是快捷性。过去发生兑付风险可能是某一个点上,某一个办事处,某一个县支行,在互联网上可能会涉及到整个系统,甚至涉及到相关的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相关性强了。

金融监管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把这个特点结合起来就可以了。所以说现在金融监管部门这次全国人大会议之后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优化,也就是为了适应在变化的形势下金融监管更加有效,更加及时。

刚才几位谈了很多关于Fintech的特点,我觉得都是要解决好我们的金融监管怎么更有效地适应。按照我们现在的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的结合,特别是要注意穿透式的监管、一致性的监管。刚才文朝先生提了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牌照管理,你要跟我竞争,这个基本的前提还是要遵循一些金融的基本管理要求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在科技发展的情况下我们要针对这个新特点不断地改进我们的金融监管方式。

主持人袁成龙:李会长,您刚才提到了监管方面的牌照管理,包括监管组织结构上的调整,我想问一下随着科技和金融业务的融合,我们监管上面在运用科技的手段上您觉得现在走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李东荣:马行长说得特别好,我们传统银行在拥抱新科技,监管机构也要拥抱新科技,这是肯定的。随着技术的进步,监管应该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不论是哪个国家的金融监管,首先要跟时代进步的步伐要吻合。另外一个特点,要适合自己的国情,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对风险的承受情况,还有我们监管者的水平状况,这几个方面都是有关系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监管体系要适合国情,应该与时俱进。还要就是跟改革开放和创新之间的吻合度要紧密一点。对一些金融创新,我们既要容忍它,但是也要给它一定的观察空间,同时也要防止它过渡的创新或者是注意创新不当,甚至还有一些伪创新,这都要特别注意。

另外刚才我觉得好几位先生也提到了监管砂箱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把一些暂时看得不太清楚的东西给它一定的空间让它去试,给它一定的容错空间,但是要把控得住。总而言之,监管也是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的,我们是在末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过程中进步的。

马蔚华:我补充一下。监管和被监管算是猫和老鼠的关系。现在的确是风险大了。因为金融跨界、虚拟、风险的外溢性、隐蔽性、传染性都比过去高得多了。所以刚才说末高一尺、道高一丈,金融机构创新做了,但是监管当局跟不上就被动了。同样用金融科技做监管工具,这是必须要做的。

我强调一点,我们的监管应该处理好创新和防范风险的平衡的问题。这个东西不能是一会儿严了,一会儿松了,不管的时候都让它野蛮成长,管的时候就是赶尽杀绝。

平衡是什么?我当行长的时候,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行长就要处理好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绝对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你要绝对追求零风险可能就没有收益,但是你又是上市公司,不可能为了追求效益不顾风险,监管也是这样的,你不可能为了安全,容忍不了任何创新的举措,你也不可能没有底线的去鼓励创新,这两个都不可以。我觉得如何把握它们之间的平衡衡量它监管当局监管水平的重要的一条。

主持人袁成龙:没错,这个关系确实是这几年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昨天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上也讲到了中国金融的体系会越来越开放,这里面谈到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开放必然会引入更多的竞争,我们在场的既有国内的同行,也有国外的同行,我想请问各位对于因为金融开放所带来的外部竞争是怎么看的?包括如何应对这样一种挑战?先从众安保险的陈劲先生开始。

陈劲:其实在整个金融开放的几大类主体中,保险也的开放步伐应该是迈得最快的,当时年加入世贸的时候其他的金融机构都是5年,保险是3年,这个过渡期的设置都是不一样的。在过去十几年的过程中保险市场相对来说开放程度也是比较高的。当然昨天总书记在开幕式上也说到了进一步加强开放的举措以后,今天我们看到易纲行长也有了更多详细的举措出来,这里面对保险业的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外资的占股会超过51%。

我觉得这里面它带来的影响是两个方面,非常重要,中国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包括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通过开放解决自己内部的问题。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开放进一步的竞争使得国内的金融机构自己能不断地提升效率,而建立了我们自己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自信。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二,像保险这样的行业,像保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他们在保险的风险管理和整个产品的设计上会有很多的值得借鉴的地方。所以说新的开放以后,它会带来更多保险的产品到国内,可以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的。

从众安的角度来讲,因为我们还是很年轻的一个靠金融科技起家的公司,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跟大家至少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甚至有些方面我们的探索更多。特别是在新技术,比如在新的大数据方面的应用等等的,我想开放以后会增加更多大家在国际上的合作机会,共同提高这个行业的竞争能力。

主持人袁成龙:陈劲先生,您刚才提到保险业也开放了很长时间了,我身边有一个小例子,我身边有很多朋友依然会想尽一切的办法去香港买海外的保险,同样的条款可能付得保费更低,或者赔付流程更短,我不知道这种现象是微观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从您的从业经历来看?

陈劲:我相信在座很多人可能都去香港买过保险,也是大家以前对国内的保险提的问题比较多的地方。的确是在过去很多年里面整个健康险公司的经营,即使是价格比较高,仍然很多都是亏损的,现在的情况很多都不一样了。

我问过很多在座的朋友,他们都买过众安的尊享一生,其实我们就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销售一个健康险的产品,现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用户已经超过了200万,就是因为我们有新的互联网的方法,中间降低了非常多的销售成本,同时客户体验也非常好。 所以我想说的意思是,这种状况下,其实有它很多特殊的原因,但是新技术的条件下,我觉得是可以改变这种状况的。

主持人袁成龙:关于开放所带来的外来竞争的问题,国内的银行方面应该会做什么样的应对?看看马行长的看法。

马蔚华:昨天听到习主席关于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的这个还是很振奋的。这个和十几年我们即将加入WTO的心情还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我们心里没什么底,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银行业还很稚嫩,我们还缺少真正的商业银行的经验,所以当时叫做与狼共舞,我们很担心在共舞中被吃掉。但是,这十年、二十年过去了,在共舞的舞步里,我觉得在旋转中我们的银行业可能越来越壮大了。

因为在这个旋转的舞步中,我们也学会了跳舞,你的对手是百年老店,在互相的竞争中也是互相学习的。你可能这个步迈错了,他迈对了。所以,我们在竞争中学习使我们增长了很多的见识,也包括现代银行的管理,包括对风险的管理,对风险的识别,五级分类等等的。这些东西我们很多是从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学来的。

所以说才有了十年、二十年后中国银行挤入全球一千家银行里的几十家、上百家,前十家里面我们有十家,我觉得如果我们不开放,你自己关门去做,绝对没有这个成绩。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被逼的。我们当时想和世界上大的私人银行合作,人家还不理我们,所以我们才自己去干,结果一干我们还干得不错,招行在中国的商议银行中差不多应该是第一位了,这不就是在竞争中,在压力中学习吗。所以今天我们更加有信心了。

但是我觉得进一步放宽,让更多的外资银行进来,或者有更多的在中国市场的主动权,对我们也是新的考验。因为我们现在的时代变了,特别是我们昨天讨论的人民币处在一个走向国际的过程中,很多竞争的内容和过去不一样了,我们还要继续向外资银行学习,可以给我们更多学习的机会。

另外我们还有一点很自信,我们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这是我们的优势。所以为什么说零售做得很好?我们对中国、对客户、对市场、对文化理解的更深刻了。所以说在这个领域我们还是有很多优势的。同样,我们在国外的市场做零售,肯定做不过当地的本土银行。

另外,在科技方面,因为中国众多的客户,特别是这几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科技一直是领跑的,移动支付中国遥遥领先全球,所以说这个是条件。未来的银行就是拥抱科技。这方面我们也有信心,能够在进一步开放中和外资银行的兄弟们不断地学习,另外也不断地互相发展。

主持人袁成龙:我想问问英国保诚保险的CEO Mike先生,对于昨天习主席昨天讲的不断的并且会更大尺度地放开对于外资进入中国金融行业的限制,您这边有什么样的期待和评价?

Mike Wells:我们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保险业在中国现在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关于保险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可以看到现在监管者对保险业有更多的重视,也收到了更多的信息。当我们和中国政府的官员见面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挑战一直是要更好的来接触更多的人,来更好的给他们提供信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应该会翻一番。

所以说问题并不是外国对本国企业造成的竞争,而是金融的专业技术,他们是想要在网上做,还是通过银行来销售,还是直接通过保险经理人来销售?虽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合资企业的方式来扩大我们在中国的经营?比如我们是否可以引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到中国市场,现在看来这个走向是非常喜人的。谢谢!

主持人袁成龙:接下来有一个比较开放式的问题。哪位嘉宾如果想要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都可以直接说。

可能在全球都有这样一个现象,比如说在经济相对比较低迷的时候,比如说在中国,大家会突然发现原来大部分的利润都被几大银行给挣走了,美国可能也有这样的情况,经济不太景气的时候,大家突然把眼光转向华尔街,所以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金融机构本身也是商业机构,盈利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何在未来处理金融机构的盈利性和社会功效性,这个可能超出了企业本身的范畴。

但是我们说可能就是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的这种关系需要有一种有效的平衡。就这个现象,我不知道在场各位嘉宾有没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是作为金融机构本身来说有什么样的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Mike Wells:我觉得我们有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成功的企业首先它的目标非常明确,要为消费者服务,在实施上是可持续性的,并且是长期的。所以说在经济不好的时候,监管者就应该按照你的绩效和表现来平衡。正如我们昨天所说的中国的增长质量和增长量之间的关系,其实和我们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不仅要看这个量,还要看质量。

马蔚华:实际上金融它是依靠实体经济的,所以刚才你说到经济低迷的时候银行利润提高,可能不是这个样子。凡是经济低迷的时候银行的盈利肯定是减小的,一个是需求减小,第二个是不良资产上升要冲减你的利润。所以这就看出了实体经济怎么样决定了你银行的发展。

问题是什么?从华尔街到国内都有这个问题,大家过渡地追求需求经济,过渡的进行银行的创新,离开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往往会最后伤害实体经济,或者是最后也导致金融机构自己的问题。所以说这是这么多年从次债危机到欧债危机都能说明问题的地方。次债微机就是一种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创新,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现在总结来说没有一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是不可能发展的,但是没有金融不断地给实体经济创造一个融资的环境、工具,可能实体经济也不可能发展。它俩是这样一种关系。

陈劲:我很同意马行长的观点,但是我觉得主持人这个问题背后包含一个假设,金融行业不管是经济好还是不好,可能都是最好的行业之一,所以各种人才都是往金融行业去。我观察到过去20年整个金融行业的人均工资是全行业最高的,但是在2016年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2016年开始IT行业的人均工资第一次在过去20年超过了金融行业。

所以回到刚才讲的第一个问题,金融和科技的问题,其实金融行业如果要做好科技,你也需要有比较高的工资,把市场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金融行业,才能把这个行业做得更好。

主持人袁成龙:刚才几位嘉宾都提到了这个问题。第一,作为金融机构来讲,除了追求利润,追求业务之外,还要注重长期使命的建立。马行长和陈劲先生也提到了,可能真实的金融业务的利润不是我们所想象中的那个样子,金融和实体商业一定是个利益的共同体。实体经济不好,金融业的利润是不可能好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今天本来准备了很多话题让大家畅所欲言地谈的,但是7位都是重量级的嘉宾,而且要谈的话题比较多,时间过得特别快,我们只剩下十几分钟的时间,最后把时间留给现场的观众朋友们,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样的问题。

问:我有几个问题问一下马行长。第一个是关于金融机构开放的问题。您刚才谈到了我们本土的金融机构对本土客户的了解在20多年来跟外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已经成长得很快了,这是从优势方面讲的。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的开分,您认为哪些方面我们本土的金融机构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的?

第二个问题,您刚才也提到了金融机构要拥抱金融科技,金融科技要热恋金融机构。随着一些新的金融技术的出现,在组织和配置金融资源上的效率提高了,伴随着这种效率提升,是否有些风险也在提升?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

马蔚华:回答你第一个问题,进一步开放以后,作为中资机构向外资银行学习的地方我认为还很多。我就讲一点。因为我们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就需要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支持中国企业融资。在这点上,我觉得我们在中国的这个熟悉的市场还是有经验的。到了一带一路的国家,到了更多范围内我们企业走出去的国家,我们有没有办法支持它,又能把风险降到最小的程度?我想这一点外资银行比我们有经验。

你怎么样适应当地的制度、文化、习惯,能够减少风险,能够支持你的企业,这是有很多文章可以学的。比如我们的社会责任,比如说我们怎么样寻求和更多当地的特点相互结合。这都是我们的问题。

至于科技和效率风险的问题,一种新的科技和传统的金融结合起来,的确是我们要对它的认识得有一个过程。科技本身的外溢性,因为界限模糊了,更加虚拟了,它不像传统的钱你能看得到。再有一个是它用信息流代替原来的资金流,所以它的传染性的速度就很快。另外就是它的隐蔽性。很多科技产品被包装来包装去,你不能一下子看透它。

这种情况下,风险显然比过去要放大很多。所以,任何的商业机构在研究这个创新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它的另一面,让它在效益和风险之间取得一个最佳的平衡。当然,你怕风险也不可能,不创新也不可能,但是你不顾风险的地去推动也可能自食其果。

问:我想问一下李会长,您对于区块链技术是怎么看待的?在金融领域里面是不是能找到真正的一个应用场景?谢谢!

李东荣:按理说你这个论坛在本次会议中有专门的分论坛,很多学者专家都做了很好的回答了。我可以简单补充一下。区块链还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在金融领域肯定有它应用的场景,而且也在做这个尝试。但毕竟一个新东西出来,如何选择跟它适用的场景,目前还在研究、探索和逐步推广的阶段。也有一些实践证明在一些小的场景下做得还是不错的。

但是,由于金融活动是一个涉众面很大的业务,而且有的交易的频率很高,交易的规模很大,它是不是适用?这个就要通过实践来把它验证和巩固。所以我认为这个还是在逐步的探索和实践应用扩大的过程中。

问:我想请问Franz PAASCHE,我们知道Paypal也是第三方支付,您这个平台和支付宝相比主要的核心优势在哪里?支付宝又怎么样能向Paypal学习?

Franz PAASCHE:首先我们也是经历过中国的电商行业的,我们有很多需要学习的,我们也希望从我们全球经验或者业务中能输出相应的知识给中国的。亚洲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尤其是对数字服务、虚拟支付等等的需求量很大。现在无货币化变成了一个趋势,对于所有的平台来说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这种趋势中来。

我们现在看到了金融科技能够大大地助力虚拟经济或者是虚拟平台,不仅仅是能够帮助消费者,还可以帮助商品进行网络平台的上架,这是非常重要的。

问:想问一下银联的时总。时总,咱们作为清算机构和像微信支付宝这样的巨头肯定不是竞争关系,但是您怎么看新生的网联这个平台,咱们怎么定义和它的关系,现在大家都定义网联是银联的“二胎弟弟”,现在线上和线下的界限比较模糊了,您看你们和网联是有竞争关系的吗?

时文朝:这个问题你找我回答并不合适。实际上上午易行长讲话中已经回答这个问题了,网联的成立是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规范以及支付市场的规范所以才成立的网联,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断开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的直联关系。就是刚才我讲的市场的各个参与方回到自己的本位上去。它显然不是银联的二胎。这得问爹妈承不承认。

应该说大家伙的使命和任务都很明确了。比如说当前我们中国银联就要配合网联一起和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包括大商户一道合作,真正的把监管政策的要求落到实处。大家讲哥哥和弟弟的关系只不过是成立得早一点、晚一点,当然里面的职责也不完全一样。特别是在商户端,我们可能更有经验一些。所以说现在我们也在和网联一道工作。

问:我的问题很简单,先是问李会长的,我是经济日报的,想请问您2015年的股市波动大家还记忆犹新,当时有观点认为很多金融科技公司从事场外配资,包括部分银行理财资金实际上也进入到了股市,现在金融监管在改革,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请您谈谈如何预防资本市场的金融风险?第二个问题信问一下英国保诚的Mike总,从国外监管的经验来谈谈如何监管保险资金,对资本市场来说?

李东荣:这个问题太大了,确实不好回答。以前的情况我就不说了。现在讲资本市场的发展,首先资本市场的发展是我们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二,金融市场的发展会更多的应用金融科技。现在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各方面都已经加强了管理,就是监管怎么样实现穿透式一致性的管理,金融科技运用到了这个行业里来,但是不能违反金融管理的基本要求。所以发展金融市场防范风险这是永恒的话题。

Franz PAASCHE:你提供的服务越重要,你受到的监管应该越严格,在历史经验上来看是如此的。我们区域政府以及相关的监管机构把不同的模型和自己的风险模型相对应,最后就可以得到最保守的答案。我们不能把全球的模式直接复制过来。

主持人袁成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也到了要结束的时候了。今天围绕着科技变革以及金融的开放来谈,这都代表了未来的趋势,在场的7位嘉宾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虽然说大家意犹未尽,但是也非常高兴能够听到7位重量级的嘉宾所表达的自己对金融未来的看法。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本场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最后用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7位嘉宾

头条推荐
中金国研智库网 www.zjgyzk.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5676号-2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7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