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百年变局、统筹把握发展大势,开创性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倡议。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倡导和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巨大成就。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显著成绩
我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不断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共识,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一)政策沟通更加广泛深入
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我国加强与共建国家在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机制平台、具体项目方面的对接,政策沟通的领域和渠道不断拓宽。
十年来,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国际组织,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一方面,促进了各国间战略对接和政策协调。克服了经济发展水平、制度体制、政策法规、文化风俗上的差异,凝聚了各国在战略、决策、政策和规则上的多元化需求,在达成理念共识、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拓展国际合作提供了政治保障。另一方面,形成了政策沟通长效机制。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以政府间战略沟通为支撑,以地方和部门间政策协调为助力,以企业、社会组织等项目合作为载体,建立了多层次、多平台、多主体的常规性沟通渠道。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各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深化交往、增进互信、密切往来提供了重要平台。
(二)设施联通更加通达通畅
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我国与共建国家持续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规则规制标准等“软联通”水平显著提升,“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为全球互联互通、共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十年来,我们扎实推进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和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功建设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有效发挥了重要辐射带动作用。其中,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明星品牌,已铺画运行线路84条,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1个城市,成为沿途国家促进互联互通、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的“钢铁驼队”;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已覆盖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货物流向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港口;中老铁路成功开通运营,截至今年5月,全线累计发送货物突破2000万吨,发送货物品类达到2000余种。这些开放大通道为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拓展能源资源合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贸易畅通更加互利互惠
贸易畅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我国大力推动与共建国家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致力于建立更加均衡、平等和可持续的贸易体系。同时,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也为共建国家提供了广阔的经贸合作空间。
十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投资贸易水平持续提升。2013—2022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年均分别增长8.6%和5.8%;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超过1.2万亿美元、8000亿美元,占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比重超过一半。开放平台建立健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合作平台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等先后设立,为相关领域务实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显著增强。我国与共建国家在工作制度对接、技术标准协调、检验结果互认、电子证书联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红利逐步显现,“经认证的经营者”协议签署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四)资金融通力度不断加大
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我国与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为各国间金融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可持续的强大动力。
十年来,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投融资体制机制稳步创新,金融合作空间向纵深拓展。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逐步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会员国从创立时的57个增长到目前的106个,截至2022年底,累计批准项目202个,融资额超过388亿美元,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融资平台。丝路基金也为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提供重要支持,截至2022年底,承诺投资金额超过200亿美元,项目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与多边开发银行联合筹建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有效撬动市场资金参与。本币互换与跨境结算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底,已在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参与者、业务量、影响力稳步提升。金融监管合作不断加强。建立区域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金融危机管理和处置框架,提高共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五)民心相通取得显著成效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我国与共建国家广泛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人文交流,推动了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十年来,我国深入开展了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打造了一批“小而美”民生工程,铺就了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的阳光大道。铺就“人才之路”。我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成功举办了270多期菌草技术培训班,为共建国家培训相关人才1万多人。铺就“创新之路”。积极推进与共建国家在生态、气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共建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提升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能力。铺就“健康之路”。扩大与共建国家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传染病、传统医疗等领域的合作,向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提高协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铺就“减贫之路”。持续实施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和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总之,共建“一带一路”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十年来引领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使国内各区域开放潜力得到有效释放,特别是将沿边地区从开放“末梢”转变为“前沿”,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开放大格局加快形成。同时,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成果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实践,提升了全球互联互通水平,推动了国际投资贸易繁荣发展,为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增添了更多确定性,充分展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和惠及人类的“幸福路”。
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关键时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有利因素加速集聚的同时,也面临着多重风险挑战。
(一)从机遇看,优势显著大有可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我国已与13个共建国家和东盟、非洲、拉美、中亚、阿拉伯等6个重点地区建立了命运共同体关系,为我国与共建国家增进互联互通、深化合作共赢塑造了有利环境。特别是近期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下,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办,我国与中亚五国将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为推进地区互联互通、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谋和平求发展仍是各国共同心声。近年来,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变,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治理体系深刻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由2000年的21%上升至2022年的43%,国际影响力和全球治理话语权不断增强。特别是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2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由2012年的11.4%提升到18%,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等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会改变,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了有利国际氛围。
全球经济恢复发展急需注入新动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内生动能明显减弱,逆全球化思潮上升,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叠加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以沉重打击,近三年全球经济年均增长仅2.2%。走出疫情大流行后,世界各国都致力于谋求经济复苏发展,寻求增长新动能、走出发展低谷的愿望都十分迫切,客观上为我国与共建国家在经贸、产能、能源、交通、减贫、绿色低碳、医疗卫生、数字创新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逆全球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创造了更多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特别是抗疫三年中,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年均增长4.5%,高于世界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展现出强劲的韧性。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向优向好,为我国与共建国家加强合作、共谋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支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发展新机遇。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全球资源要素加速重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国际经贸往来、交流合作日益深入,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更加紧密,协同联动发展、共同应对挑战、共享进步成果的发展大势不可阻挡。近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加速创新要素对接共享,推进“创新之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共建“一带一路”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与共建国家携手创新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工业体系健全,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22年达27.7%,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近30%,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钢铁、石化、机械、轻纺等产业的产品产量和市场份额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高铁、海工装备、风光电、特高压输变电等一批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与共建国家互补性较强,分工协作、协同发展潜力巨大,这为我国实现高水平走出去、加强与共建国家产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从挑战看,风险交织不容忽视
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当前,世界发展已进入一个新旧交替的变革调整期,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不可控、不可预测因素明显增多。大国博弈更趋激烈,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特别是个别国家以“去风险”之名行脱钩断链之实,导致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呈现收缩化、本土化、区域化等趋势,给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造成威胁。
全球经济复苏道阻且长。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经贸投资合作持续承压,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不振。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调整的外溢效应影响增大,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风险明显上升。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面临一些困难,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愈发凸显,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类风险隐患交织叠加,资本外流、货币贬值风险加大,外债成本持续上升,主权债务风险攀升。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风险增多。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地区热点问题频发,部分国家政局动荡不安,合作不确定性上升;社会治安形势有所恶化,绑架抢劫、非法武装袭击、恐怖主义袭击等问题凸显,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问题不断涌现。
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给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既要保持战略定力,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办好自己的事;又要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做到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共建“一带一路”顺乎潮流、顺应民心,前途无比广阔、未来无比光明,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朝着高质量发展不断前进。
三、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共建“一带一路”已经站在新的起点,正在开启新的征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互联互通合作,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共创发展新机遇、共谋发展新动力、共拓发展新空间,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持续巩固合作基本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共建“一带一路”推向前进,造福沿线各国人民。要深化政治互信,发挥政策沟通的引领和催化作用,探索建立更多合作对接机制,下大气力落实好已签署的合作文件,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国家、重点项目,统筹资源、精准发力,推动把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把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深化互联互通,持续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深化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巩固稳定提升中欧班列发展水平,提升规则规制标准等“软联通”水平。深化贸易畅通,扩大同共建国家贸易规模,鼓励进口更多优质商品,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深化资金融通,吸引多边开发机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参与,进一步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深化人文交流,深入开展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加快打造一批接地气、聚人心的“小而美”民生工程,夯实共建“一带一路”民心民意根基,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二)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推进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促进中医药合作。深入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不断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合作。加快培育数字领域合作新业态新模式,深化与共建国家在智慧城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务实合作,加快建设设施互联和数据互通的数字枢纽,推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数字经济模式“走出去”,提升“丝路电商”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激发创新领域合作潜力,继续实施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
(三)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考虑和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要夯实国内国际双循环基础,加快完善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畅通安全的陆上通道,优化海上合作布局,着力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推动来源多元化。深化与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融合发展,积极打造重大合作平台,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长江经济带上“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推动“丝路海运”发展走深走实,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统筹发挥好共建“一带一路”对国内发展的带动作用。
(四)强化境外项目风险防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反复强调要全面强化风险防控,落实风险防控制度。要做好内外统筹、协同发力,加强与共建国家协同协作,深化风险防控领域多双边合作,帮助共建国家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共同细化完善安全保障措施。狠抓风险防控制度落实,引导境外项目企业落实好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切实做好“走出去”前的风险综合评估,规范海外经营行为,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前置风险防控关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范”。
(五)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推进舆论宣传,积极宣传共建“一带一路”的实实在在成果。要做好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系列重大活动,适时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白皮书、蓝皮书、纪录片等,全方位宣传展示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进一步凝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共识。办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认真谋划、扎实准备高峰论坛务实成果,充分展现共建“一带一路”的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深化媒体智库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等各方面资源、渠道和平台,积极开展互访交流、联合课题研究等活动,加强沟通、增进共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不断优化传播内容,深化中国一带一路网建设,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开展常态化传播,以各方能听懂、能理解的方式,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发展原则、合作方式,充分宣介共建“一带一路”新成效,共同讲好客观、真实、全面的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作者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