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规划·天津
天津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金国研智库网 www.zjgyzk.cn 来源: 天津市工信委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实现中央对天津定位、建设美丽天津的关键时期。天津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面临多重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进入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依据《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工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天津工业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主线,以大项目好项目为抓手,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上水平,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

1.规模实力显著增强。工业总产值连续迈上两个万亿元台阶,2011年达到2万亿元,2015年达到3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981.3亿元,年均增长13.4%,总量规模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位居第二位。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24万亿元,年均增长11.9%,比“十一五”增长1.6倍;先后推出十批200项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7812亿元,项目平均投资39亿元,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年均增长6.2%。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末,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9.5%,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50%。装备制造成为万亿元产业,高速机车、海洋工程装备、超高压输变电、大型工程机械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产业化,航空航天形成了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火箭、卫星、太空站为代表“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的产业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以智能终端、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存储器、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双双突破千亿元。实施了钢铁、轻工、医药、装备等行业重组,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42家,规模占全市制造业的2/3,其中千亿级企业达到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7.2万家,其中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3453家。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工业总产值达到12604亿元,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3.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形成了以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为主、中心城区高端都市工业和区县特色工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建成了9个国家级、24个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31个区县示范工业园区,构建了航空航天、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重点产业链,带动了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了宁河京津合作示范区、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重点产业合作平台,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4.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实施了一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开展了百家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试点建设,全面推进企业对标和示范推广,26家企业列入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4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启动建设了一批工业云平台,“滨海工业云”列入国家工业云创新示范工程,用户规模超过2000家。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超过7000亿元,网络零售额超过1000亿元;全国知名电商20强相继聚集天津,一批大宗商品商务平台投入运营,滨海高新区、武清区、宝坻区等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5.自主创新实现突破。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启动规划“一区二十一园”创新载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44家,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60.7%和67.4%;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15%,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超过70%;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占全市的81.5%和74.8%。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施了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专项,突破了大推力火箭、高性能计算等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培育了超大型航天器、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一批“杀手锏”产品。

6.节能降耗全国领先。实施重点节能改造工程,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广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工业节能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2.1%,超额完成下降18%的“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11立方米以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位居全国第一。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保持在93%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碱渣、钢渣、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累计淘汰炼铁产能50万吨、炼钢产能40万吨、焦炭产能86万吨、水泥产能250万吨、印染产能2000万米、烧结产能140万吨,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同时,也要看到工业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化工比重偏高,石化、冶金等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的33.4%,高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不足20%,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产业链需要进一步完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链条短;三是产业竞争力有待增强,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品牌企业和拳头产品,产品知名品牌少、附加值较低;四是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集聚集约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带动不足,产业创新能力和辐射能力不强,与京冀还没有构建起相互衔接、融合互动的产业链条。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1.国际环境呈现新趋势,为天津工业创新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孕育突破,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推动制造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加速重构,高端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逆转移”态势逐步显现,中低端制造环节加速向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深刻改变,国际市场环境和治理体系更趋复杂。这对天津工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国内环境呈现新特征,加快天津工业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势在必行。“四个全面”战略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持续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激发新的发展潜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益,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促进工业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天津工业“十三五”时期面临的紧迫任务。

3.天津工业发展步入新阶段,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五大战略机遇,为天津工业主动参与全球制造业分工合作、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提供了重大契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对天津提出的新定位。未来五年,工业仍将是天津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拉动力量,产业支撑上将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改革创新将进一步激发工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经济功能将进一步强化,天津工业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先进制造为支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全球化制造,做强天津制造,唱响天津品牌,提升天津质量,打造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占据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为天津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发展基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加快构建先进制造创新体系,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全国产业创新中心。

——高端发展。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突出比较优势,攻克一批高端技术,培育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高端产业,打造一批高端品牌,率先形成引领和带动产业升级的先进制造产业体系。

——绿色发展。把绿色低碳作为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创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及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安全发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将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提升安全生产能力,强化安全生产保障,改善行业生产状况,消除生产安全隐患,促进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相协调。

——开放发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整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市场,主动参与全球制造业分工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打造创新引领、集约高效、智能融合、绿色低碳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质量效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5%以上。

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20%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4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

创新能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1.3%,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全市比重达到80%以上。

两化融合:关键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重点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60%。

节能降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产业体系

1.构筑“10+3+8+2”产业新体系。加快发展航空装备、航天装备、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高性能服务器及云计算、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大型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变速器10个高端产业;做大智能终端、基础片式元器件、生物医药和健康3个具有比较优势产业规模;培育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机器人、3D打印设备、高性能医疗器械以及自主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和软件8个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新增长点;改造提升现代石化、现代冶金2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到2020年,形成航空航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千亿元级的新兴产业群,以及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石化、现代冶金、轻工纺织等一批五千亿元级的优势产业群。

2.优化先进制造产业空间布局。依托京津发展轴构建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利用港口、岸线资源优势打造滨海新区海洋产业发展带,培育一批科技型、循环型、生态型先进制造产业增长极,形成“两带集聚,多级带动、周边辐射”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为重点,优化园区功能,重点建设滨海新区生物医药、开发区电子信息和汽车、高新区软件、南港现代石化、临港高端装备、空港航空、北辰高端装备、静海子牙节能环保、西青电子信息等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津南电子信息、东丽高端装备、北辰医药医疗器械、宝坻高端装备、静海和武清自行车、宁河食品制造、蓟州专用车等特色产业基地。

3.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实施优势企业能级提升计划,加快钢铁、石化、装备、轻工、医药等重点行业和企业重组整合,做实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到2020年,全市百亿集团达到100家,千亿集团达到10家,力争有2-3家大企业进入世界制造业500强。深入实施万企转型升级行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升级版,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创造活力、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到2020年,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5000家。

(二)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1.高标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突出创新对示范区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提升集聚、示范、辐射和带动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集聚创新型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要素,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养引进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创新主体聚集区、产业发展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深化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促进中关村科技资源、创新资源、服务体系向天津聚集,带动京津冀乃至全国产业创新发展。

2.构建完善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平台。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积极承建新材料、生物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0年,建设10个产业公共技术平台、5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20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海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分支机构及产业化基地,形成先进制造与研发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3.提升工业基础制造能力。依托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显著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四基”)发展水平,重点发展高强度紧固件、高精密大型铸锻件、高精密轴承、磁悬浮轴承、大型精密锻压/冲压模具、高性能阀门等通用基础部件,以及型船用曲轴,螺旋桨轴锻件等专用零部件,加快发展高强度、高精密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先进复合材料、高端装备专业材料。到2020年,全市工业基础领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先进基础工艺得到广泛应用,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基本实现关键材料、核心部件、整机、系统的协调发展。

4.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鼓励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搭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孵化一批创业企业和创新成果,构建政府引导、市场服务、要素齐全、安全高效的创新创业体系,支持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建设“双创特区”,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地和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三)深入实施互联网+制造

1.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大力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示范,提高设计、制造、服务、管理等全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试点示范,逐步在重点企业推广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工厂建设,探索全产业链综合集成的新途径。加快机械、船舶、汽车、轻纺、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产业园区,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依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经济区等功能区,积极推进中德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

2.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大力推进云制造、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加快滨海工业云、“企业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工业互联网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超前部署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建立面向工业领域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产品检测、检查评估综合保障体系,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3.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价值链两端延伸,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建设高质量的工业大数据平台。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4.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从单项应用向集成提升跃升,实现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全面升级。深入开展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认定试点,树立一批示范企业。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基础较好的企业牵头建设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1.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强化质量基础建设,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体系;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创新质量管理方法,推动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实施质量升级工程,大力推进质量认证、产品鉴定、检验检测等认证认可体系建设,健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防控体系。加强精细化管理,积极推广精益制造,鼓励企业广泛参与质量控制和质量攻关活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2.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实施名品名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代表先进制造水平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不断增强天津区域品牌的辐射力、影响力。突出企业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大力培育国际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自主创新品牌企业,支持品牌战略明晰、品牌管理体系健全、品牌建设和应用成果显著的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品牌。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保护力度,营造品牌发展的良好氛围。

3.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产业,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和创业,不断提升设计产业规模和集聚辐射能力,形成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设计产业形态和功能特色鲜明的设计产业基地。支持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发展,完善工业设计中心运行机制,推动工业设计成果转化,以创新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1.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管理、绿色服务,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打造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进绿色供应链天津中心建设,加快绿色标准制定,开展绿色技术、绿色贸易、绿色投融资等多个层次的交流合作。通过消化、转移、整合、淘汰等方式,加快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2.打造绿色制造园区和企业。推进园区、企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清洁生产推广应用工程,推进重点工业园区、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打造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和绿色示范园区。到2020年,形成南港石化、临港装备、空港航空、子牙循环经济、北辰高端装备等5个绿色制造示范园区和100家绿色示范工厂。

3.提升工业能效水平。研发推广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可拆解与回收、热电联产等技术,全面推动冶金、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改造。推进能源智慧化管理,建设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升级改造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实施能源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园区节能和系统节能工程,持续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开展能源审计、能效对标、节能考核等。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大力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依托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加快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制造产业,着力推进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的再制造,培育再制造骨干企业,打造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

(六)积极推进产业协同合作

1.加强京津冀产业协同。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借重中关村科技研发优势,合作共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京津州河科技产业园、团泊健康产业园,推进重大产业合作项目建设,引导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合作共建津冀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津冀芦台协同发展示范区,推进汽车、钢铁、轻工、医药等产业联动发展。

2.拓展国内产业协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产业合作,瞄准骨干企业配套、优势产业空白、行业地方龙头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成长企业,大力引进重点产业投资项目。强化与环渤海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内陆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依托各地区丰富的资源能源,结合化解产能和产业转移,加强在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口岸物流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天津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节点、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交汇点、亚欧大陆区东部最近起点的区位优势、港口航运优势,利用自贸区探索新的贸易规则,推动装备制造、现代冶金、轻工纺织等优势产业率先“走出去”,建设境外生产加工基地,推动高端装备、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向境外拓展。推进制造企业与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组建战略联盟,联合承接境外产业合作项目,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境外产业园区。提高制造业利用外资与国际合作水平,面向全球引进一批价值链高质、产业链高端的关键项目。

四、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和新兴产业

1.高端装备

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特高压输变电、大型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等重大装备,加快培育机器人、3D打印设备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加强智能装置、关键系统部件、基础零部件和先进材料等关键基础部件配套能力,全面提升高端装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突破关键核心零部件与基础制造技术。推动高端装备领域产学研合作,组建重点领域市级产业创新联盟,加快推动重点行业工程中心建设,联合相关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智能控制系统、传感器、精密零部件、高性能材料、技术集成系统和基础加工工艺等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提升高端装备基础制造能力。

培育综合实力强的大型装备龙头企业。围绕海工装备、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在工程承包、设备租赁、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加快大型海工装备、成套生产线等领域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促进大型生产型企业向“生产型+服务型”企业转变,培育形成若干具有系统集成、设备成套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大型装备企业集团。

推动高水平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滨海新区、北辰区等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重点打造空港航空装备、临港海工装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滨海高新区高端装备、北辰智能装备、东丽、静海和西青基础部件等专业化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承载能力,推动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促进区域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2.新一代信息技术

以产业高端化和规模化发展为导向,做大做强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基础元器件等优势产业,突破发展集成电路、高性能服务器、自主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网络安全等核心关键领域,积极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本地配套能力,带动关键零部件配套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突破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集中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在国产CPU、操作系统等环节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突破28nm及以下芯片设计和先进制造工艺、高密度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关键装备和材料;在传感器、小尺寸屏幕面板以及电子元器件等领域集中支持,力争有所突破。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重点建设芯片分析专业技术平台、手机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智能电视公共服务平台、IC设计、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对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试验、评测能力以及产业链监测和服务能力。

打造重点产业集聚区。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滨海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龙头,重点在滨海新区、西青区、津南区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区,带动智能终端、集成电路、高性能服务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

3.航空航天

加快发展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为代表的航空产业,积极发展航空融资租赁、航空维修、航空培训、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航空制造业与航空生产性服务业良性互动的全产业链;加快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空间站等航天高端装备,打造国家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基地。到2020年,航空航天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其中航空产业规模达到1400亿元,航天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全力打造航空产业基地。依托空港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航空)产业示范基地,落实空客A320项目二期合作,实现A320到A320neo的转产升级,加快A330宽体客机完成和交付中心项目建设,深化与空客公司全面合作,着力打造空客亚洲中心。推进轻、中型直升机的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航拍、电力巡线、海洋监测、环保监控、物流配送等系列无人机,壮大产业规模。

加快建设航天产业基地。依托开发区西区和滨海高新区,加快推进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生产。重点发展超大型通信卫星,加强北斗导航设备研制,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商业化应用,拓展卫星应用领域。推动载人空间站核心舱、试验舱等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和总装。

搭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依托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天津大学航空航天产业研究院、中国民航大学等机构,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完善航空航天技术与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产品设计、技术开发、试航、认证、检测、培训和技术展示等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提升设计制造、零部件生产和维修服务水平。

4.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围绕“做优整车、做大新能源汽车、做精核心零部件”,做大做强中高端乘用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大力发展变速器、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到2020年,轿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

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围绕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四大领域,着力攻克电驱动态调整控制技术、电动汽车牵引力控制技术、硅碳等新型电池技术,支持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到2020年,培育2-3家具有自主品牌、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电机电控技术位于国内前列,打造中国北方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加快汽车整车产品升级换代。战略引进重大整车生产项目,加快乘用车传统优势车型更新换代,推出城市SUV、中高级轿车等乘用车。盘活专用车生产资质,支持特色专用车发展,引导部分商用车企业实现商用车专用化、专用车品质化。鼓励企业重点发展厢式运输车、扫路车、洗扫车、消防车等特色专用车。推进整车生产企业进一步向滨海新区、西青区等汽车产业基地聚集,引导专用汽车企业向蓟州专用汽车产业园区聚集。

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自动变速器,研发满足小排量、低成本小型轿车需求的自动变速器、无级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加快大众、爱信、华泰自动变速器项目建设。着重发展先进的乘用车发动机模块、电子电器零部件和底盘关键零部件系统,推进零部件产品向总成化、系统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重点在武清、静海、东丽、宝坻、北辰等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园,完善产业配套协作,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核心零部件企业。

5.新材料

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以提升材料性能、提高材料附加值为核心,以稀土永磁及催化材料、先进储能材料、高端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种橡胶、纳米材料、生物材料、超导材料为发展重点,强化产业创新,推动规模化应用,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以天津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依托,推进纳米新材料、纳米生物医药、纳米环保等的研发。加快发展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合金速凝薄片,推进大尺寸光线预制棒、大容量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发和生产。围绕新材料产业的攻关技术,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

推动新材料应用。加强政府引导,培育新材料应用市场。鼓励在城市建设、公共建筑以及重点工程建设等领域推广使用新材料产品,建设新材料应用示范项目。扩大新材料产品应用范围,拓宽应用领域。创新新材料推广应用模式,通过产需对接等多种渠道,帮助新材料企业开拓市场。

6.生物医药

加快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药新产品、生物制品及保健品,提升壮大医疗器械产业,着力培育大健康等新兴业态,加快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销售额过亿元的大品种达到120个,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

做强一批重点产品。重点发展高端化学制剂、中药大品种、生物制品、高端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保健食品的开发,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大品种。加快发展国内领先的抗肿瘤蛋白、基因工程胰岛素、新型疫苗、生物试剂、干细胞治疗药等,推进传统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

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服务需求,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重点搭建仿制药研发、药品中试及产业化、现代中药研发、成药性专业技术服务、新型制剂技术、高端医疗器械、医药知识产权储备与运营、国际生物医药展会等一批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提升产业公共服务和支撑能力。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依托滨海新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着力打造集产品研发、技术转化、生产制造、商业物流和展示交流于一体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武清生物医药与健康、北辰现代中医药和医疗器械、西青化学药及医疗器械、静海现代医药研发和健康产业、津南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宝坻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集群。

7.新能源

重点发展储能电池、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备、智能电网装置等,扩大产业集聚度,强化产业特色优势,提升自主配套能力和本地应用化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到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能源研发制造产业基地。

壮大特色优势领域。以锂离子电池为核心,推进超级电容器、高性能动力电池开发。加快发展正极材料、隔膜材料等关键锂电高性能材料,完善产品链。发展壮大高效光伏直拉区熔单晶硅、多晶硅产业,推进光伏电池关键配套材料、高效低成本超薄晶硅太阳电池、光伏关键生产装备的开发研制,推进砷化镓聚光电池、铜铟硒薄膜电池开发,推动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系统集成发展。大力发展2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产品,海上和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等。

扩大新能源产品应用。积极挖掘本地市场需求,扩大新能源应用。积极开展新能源在城市景观、公路交通等领域的示范应用。着力推进电网建设与风电产业、光伏产业发展相匹配,统筹规划电网和光伏电站建设布局。积极推进分布式发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分布式发电提供高效便捷的接入和结算服务。

8.节能环保

重点发展节能产业、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快建设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产业规模力争达到千亿元,成为我市重要的增长点产业。

打造子牙产业基地。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载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废旧机电产品拆解加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加工、报废汽车拆解加工、废橡塑再生利用、精深加工再制造等资源综合利用绿色生态产业链,着力打造资源综合利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示范、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城市矿产”示范、再制造产业化、产业废物资源化、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等重点工程建设。落实好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空间。

推广先进装备和产品。推进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和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加快工业节能装备、节能建材、建筑节能设备等节能装备和生产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装备等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扩大LED、高效机电等节能产品的市场消费,提高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1.现代石化

加快建设南港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重点打造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石化、原料多元化及低碳化、传统盐化工产业升级改造、高端石化产品集群和石化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体系。到2020年,形成年产原油4000万吨、炼油3300万吨、乙烯260万吨的生产能力,合成树脂达到世界级规模。

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依托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资本运作、兼并重组、装备与技术改造升级等方式,积极向石化深加工、石化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产品,逐步实现由原料生产型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推动优势石化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提质增效。

推动产业绿色安全发展。实行项目负面清单管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积极推动生产环节绿色制造和循环生产,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物耗、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综合治理,推进大型石化、化工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预控体系,全面改善行业安全生产状况。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区域环境容量、安全容量,严格企业入园条件,充分考虑园区产业链的合理性,优化园区企业布局。重点推进南港工业区建设,将其作为天津石化产业的聚集区和重大石化项目的重要承载地,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渤化集团天化和大沽化搬迁改造。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型危化品生产企业迁至合规设立的化工园区,新建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100%。

2.现代冶金

以高端、精品、绿色为方向,突出产品结构调整,强化创新,向高端转型;延伸链条,向效益转型;模式创新,向服务转型;清洁生产,向绿色转型;严格控制总量,压缩钢铁产能。到2020年,高端产品比重达到60%,吨钢综合能耗和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坚持精品、高端路线,重点发展优质钢管、高档金属制品、精品板材和高强棒线材四大精品板块,提高精品钢材、高端产品比例,优质钢管、高档金属制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精品板材、高强棒线材、铝深加工产品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提升产品竞争力。

完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做好与上游资源企业和下游绿色建筑、汽车生产、高端装备制造等用钢和有色金属企业的对接,提高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和下游产品的配套率,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完善绿色建筑、机械制造配套、汽车零部件、不锈钢制品四条深加工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

加快向制造服务化转型。重点建设创新科技研发转化、资本运作、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四大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冶金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快互联网在冶金生产、销售和管理等领域的模式创新,推动行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全面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清洁生产审核,推广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物流和绿色管理,加快实施天铁、静海和东丽循环经济示范区、节能技术改造、环保技术改造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四大节能环保工程,力争使吨钢综合能耗和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轻工纺织

重点发展绿色食品、自行车、手表及精密加工、工艺美术、日用化学品、塑料制品、纺织服装等,加快促进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服务业和轻工业融合发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打造中国食品强市,成为全国轻工精品品牌基地。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品牌推广等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推广力度,巩固提升自行车、手表、津味特色食品等优势产品的市场地位。实施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等技术改造,提高轻纺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推动产业绿色循环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全面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应用规模和水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动生产环节绿色制造和循环生产,加大资源循环梯级利用和排放物的综合治理,加快绿色无污染食品工业和低耗低污染轻工业发展。支持和推动粮油加工企业与化工、日化下游企业开展合作,推动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各环节有效衔接。

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依托重点功能区和区县示范工业园区,布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引导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一批名企聚集、名牌汇集的示范园区。加快临港经济区的粮油食品、武清和静海的自行车、宝坻和蓟州的绿色食品、宁河的高档包装纸等特色园区建设,聚集高端资源,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三)加快发展国防科技工业

坚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强化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构建国防科技工业高端产业高地,打造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良性互动,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军民融合先进制造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成为全市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要支撑。

壮大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高端产业。充分发挥军工技术、人才、装备等优势,加快发展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核电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高端产业。形成航空产业1个千亿产业,航天、船舶、电子信息3个百亿产业集群。

培育有影响力的杀手锏产品。开展微系统、太赫兹、量子信息、认知无线电等电子信息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新一代运载火箭、太阳翼机构结构件、直升机、无人机、车船用发动机、保偏光纤、石墨烯、可穿戴结构电池、单光子时间分辨成像光谱仪、自主激光打印机、安全笔记本等产品产业化,培育形成30~50个杀手锏产品。

打造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围绕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火箭、数字通信、北斗卫星导航、新一代分离设备、清洁发动机等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滨海新区航空航天、临港海洋工程装备、东丽核电、北辰高端装备等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引导支持

围绕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目标,研究通过争取中央财政出资,整合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吸纳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方式,建立支持天津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对接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等大型基金,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建立先进制造业统计评价体系,制定并发布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导向目录,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引导社会资源投向。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与金融融合发展,支持金融机构研发推广符合先进制造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各类金融产品,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加快装备改造升级,提升研发制造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围绕壮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首批安排重点项目251项,总投资7044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万亿元。按照高新、集群、链条方向,加大规划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力度,引进一批龙头项目、产业链关联项目和配套项目,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谋划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大项目好项目。“十三五”时期,计划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万亿元以上,支撑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做好资源要素保障

依据全市相关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市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7700万吨标准煤左右,工业用电量850亿千瓦时,工业用气量5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总量7.2亿立方米。“十三五”期间,工业要在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机构、降低工业能耗的同时,加快调整能源结构,进一步压减煤炭消费量,大幅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大力发展再生水资源利用和海水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和水资源保障。同时,盘活工业用地存量资源,不断提高工业用地效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工业用地规模约6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产出提高到70亿元/平方公里,比“十二五”末提高20%。

(四)加强人才智力支撑

着力打造“高端领军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双高人才高地。加快实施“千企万人”支持计划,打造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升级版,培育形成1000名左右具有全球视野、精通现代管理的新型企业家队伍,引进和培养1万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聘用和激励机制,重点引进并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津创新创业。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深入推进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依托海河教育园区和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培育高素质劳动大军,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切实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

(五)完善安全生产机制

全面落实《安全天津建设纲要(2015-2020年)》,完善安全生产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建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政府属地责任的长效机制。实施工业重点领域安全工程,全面加强化工、冶金、医药、轻纺、建材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和源头治本,引导和监督企业加强安全生产防控,改善行业生产状况,消除生产安全隐患。统筹推进全市危险化学品工业生产企业结构调整,提高危险化学品工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干预。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隐性壁垒。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探索运用信用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严格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七)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和市场预警,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加强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完善运行监测网络平台和工业经济运行联席会议机制,强化行业信息统计和信息发布,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评估体系。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和实施手段,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加大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考核评价,落实责任,确保实效。

头条推荐
中金国研智库网 www.zjgyzk.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5676号-2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7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