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规划·天津
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
中金国研智库网 www.zjgyzk.cn 来源: 天津市工信委

“十三五”时期,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实施阶段。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是促进信息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央对天津定位的必然要求。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建设基础

“十二五”以来,天津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创新发展,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应用步伐明显加快,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信息网络建设加速推进。2015年底,天津城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4680G;光纤入户覆盖总量达680万户,具备100Mbps带宽接入能力,城市宽带可用下载速率位居全国第三位。无线网络建设成效显著,3G网络覆盖全市域,4G网络覆盖城区和主要乡镇,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2.7%。建成“i-Tianjin”公共免费WiFi接入点2万个,无线局域网(WLAN)覆盖5000多个公共场所。广电网络全面实现“一城一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0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83万户,IPTV用户超过100万户。腾讯、天地图等一批数据中心相继建成,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河一号”全面升级,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等功能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二是电子政务工作成效显著。电子政务专网全面建成,覆盖全市400个副局级以上单位和区县,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过渡机房)建成并承载了天津市小客车调控管理信息系统等70个重要业务系统,实现政务部门互联互通。政务资源整合有序推进,开通全国第一家审计“一张网”,覆盖全市160家市级财政预算单位、国有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建成国土房管“一张图”,全面支撑国土资源的“批、供、用、补、查”和房屋管理的“买、抵、住、管、拆”;推行规划管理“一网通”,实现统一作业、统一监管和统一服务;建成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市域地下管线统一管理。政务协同服务全面渗透,“网上办公大厅”在线办事能力排名全国前列。

三是社会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社会保障卡累计发放1100万张,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一库、一网、一卡”系统。医疗卫生信息化深入开展,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社区公用卫生服务系统,试点启动实施医联体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医疗惠民工程,探索实现网上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等便捷医疗服务。教育信息化成效显著,“三通两平台”全面建成,初步实现教育城域网全覆盖,有效支撑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全面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全面启动,建成各级网点5022个,覆盖全市域。

四是信息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3349亿元,智能终端产业快速发展,高性能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制造能力位居全国前列,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快速增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建成滨海高新区软件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效显著,26家企业列入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滨海工业云”列为国家工业云创新示范工程,用户规模超过2000家。电子商务规模不断壮大,全国知名电商20强齐聚天津,渤交所、联交所等大宗商品商务平台投入运营,武清区、宝坻区等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显现。全市信息消费规模超过4000亿元。

五是信息化环境不断优化。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市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天津市新一代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4-2016年)》、《“宽带天津”实施方案(2014-2016年)》、《天津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安全可信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完善,成立了公安部第一个等级保护技术工程中心,启动建设滨海新区国家级信息安全产业基地,首批启动飞腾CPU、北斗导航产业化等5个国家级项目,带动信息安全企业加快聚集。

“十二五”期间,天津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城市基础网络覆盖能力不足、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协同共享水平有待提高、信息惠民应用有待深入推进、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十三五”时期,天津面临五大战略机遇叠加,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等压力持续增加,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凸显,城市治理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把握世界科技与城市发展新趋势,抓住和用好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实现中央赋予天津的城市功能定位,就必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助推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天津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实现中央对天津的定位,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多重叠加的重大战略机遇,统筹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以宽带天津建设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信息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为主线,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惠民服务便捷化、产业体系高端化、网络安全长效化,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助力天津抢占新一轮城市竞争制高点,打造城市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推进全市智慧城市建设,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凝聚合力,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突出为民、便民、惠民,深化信息化应用,让民众充分享受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以解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充分挖掘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逐步深入。

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支撑美丽天津建设。

开放共享,安全可控。坚持集约、共享、开放的建设理念,整合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提升城市运行效能。坚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一体两翼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可管可控。

(三)建设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成“智能、融合、惠民、安全”的“智慧天津”,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为实现中央对天津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提供强力支撑。

——打造智能管理健康运行的典范城市。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市、区、乡镇街道、村和居委会四级网络互联互通。建成共享开放的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全市基础和公共信息资源基本实现整合共享。构建网上惠民政府,政务融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显著增强,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网上办理率达到80%,市政、人口、交通、应急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

——打造惠民服务便捷贴心的特色城市。基本建成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智慧社保、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助残等专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覆盖城乡的智慧化社会服务体系。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效应明显的智慧城区、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带动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建成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馆等重点数字文化工程,提高数字化文化惠民服务效能。

——打造智慧产业融合创新的先行城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60%,规模以上企业100%实现关键业务信息化,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成为智能制造的示范区和领航区。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互联网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打造信息网络泛在互联的感知城市。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互联网城市出口带宽达到20T,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WiFi接入点达到20万个,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覆盖率100%,高清互动电视等三网融合应用全面普及。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等领域得到深入应用,全面覆盖、动态监控、快速响应的城市感知体系基本建成。

——打造全域覆盖可管可控的安全城市。社会治安防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公共安全领域信息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安全监控“一张网”基本建成,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达到100%,重大危险源在线监管覆盖率达到100%。重要领域信息系统整体安全可控,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 加快建设智慧政务,实现城市智能管理运行

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深入推进电子政务一体化建设,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感知体系建设,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1.深入推进在线服务政府建设

推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整体性能和带宽,进一步拓展覆盖范围,实现全市各级政府系统电子政务网络横向互联、纵向互通。建设全市政务云计算中心,逐步实现全市各领域政务信息系统整体部署和共建共用。建设政务云灾备中心,为政务系统备份提供支撑,逐步实现全市各部门、各区数据安全备份。

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共享标准体系,搭建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完善共享交换基础设施,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资源共享。全面建成全市统一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库。以数字天津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集成整合全市各类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实现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的业务协同和共享应用。

构建“零距离”政务服务。统一行政许可服务系统数据规范,优化行政许可服务信息平台,推进行政许可服务系统与各部门系统业务协同,实现“一口受理、分类审批、一口出件”功能。深化全市统一的行政许可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实现各部门、各区、各乡镇街道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的网上咨询、网上审批和全程办理。建立全市联网通办机制,加快推进街道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提高基层“一口式”受理能力。推行政府网站信息化无障碍建设,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化信息和服务。

推进建设政务大数据。统筹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建设全市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提升信息保障和辅助决策能力。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资源有条件开放,逐步提升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程度。加快档案馆(室)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民生档案信息网上开放公布力度,实现档案信息资源远程检索和社会共享。探索政府与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与交换机制,引导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

2.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深化城市智能网格管理。全面升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动城市管理部门间数据共享,建立覆盖人、地、物、事、组织的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完善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加快电子标签、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掘市民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建设“全民城管”的数字城管新方式,向市民提供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高效通道。

推进城建监管信息化。搭建统一的城市建设管理网络监管平台,对城市建设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供应、建设施工、竣工验收以及运行管理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实现城建领域基础信息资源全面整合共享,拓展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综合信息辅助决策。拓展地下信息空间管理平台功能,完善地下空间管线和建筑信息,开展地质环境信息数据采集管理,形成全市域立体化地下空间信息库,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全面支撑。

建设“互联网+”生态环境。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升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能力。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扩大监测范围,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推动水务智能监控,提升水资源管理保障能力,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加强对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将企业环保信用记录纳入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进建立京津冀环境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京津冀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建设“互联网+”便捷交通。进一步加强交通流数据、车辆及驾驶员信息和视频监控图像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建设市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形成覆盖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的智能交通管制网络。推动跨地域、跨类型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推广车联网、船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更加完善的智能交通感知体系。推动交通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互联网平台为公众提供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智能停车等“一站式”交通信息服务,实施京津冀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工程,打造“掌上公交”,交通信息服务满意率达到80%以上。

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深入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推动电力设备和用电终端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配电自动化和智能电表全覆盖。建设包含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多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实现分布式能源及时有效接入。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设施网络,在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旅游景区等公共设施停车场开展试点建设,鼓励企业率先在试点区域部署充电设施,带动全市充电设施建设。引导重点耗能企业开展信息节能建设,对用电负荷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预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全面支撑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完善信用支撑体系。以全市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为基础,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一个平台管信用”。加强信用记录、联合惩戒、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资源在线披露和共享,为经营者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企业网上身份认证等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积累的信用数据,对现有征信体系和评测体系补充和完善,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推进京津冀地区信用信息共享。

完善公共安全信息体系。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联网和应用,提高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密度和建设质量,推进视频图像资源的共享应用。实施“技防入户”工程,逐步推动技防设施向基层防范单元延伸,构建全覆盖的智能化技防网络。创新消防管理模式,加快推进消防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有效提升社会火灾防控水平。加快社会治安信息化网络平台和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库建设,推进数据、情报等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人、案、事、物、组织等各类要素自动关联。开展大数据分析,强化对妥善应对和处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决策支撑,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城市安全和社会安定。

加快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建设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数据库,实现空间地理、安全设施、物品存储、救援力量、处置方案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建设全市危化品监控“一张网”,对危险化学品及高危企业实行“一企一档”管理,实现部门、区、企业及重要节点互联互通,对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重点企业、重点部位进行24小时在线全程监控,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构建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管信息平台,完善食品药品电子档案数据库,推进与各级监管系统和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对接。积极建设“智慧药监”,强化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监管,推进对食品药品生产、运输和流通环节的数据共享和协同监管。加快推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智慧应急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智能化应急指挥平台,推动应急无线通信专网建设,扩大应急通信网络覆盖范围,推动应急应战军地联合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对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的统一调度、协同联动。完善应急数据库,搭建应急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为应急处置初步研判、预测预警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持与服务。制定跨部门应急预案,形成畅通的应急联动机制和高效的应急响应体系,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协调处置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加强与北京、河北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实现网络连通、资源共享,为跨区域突发事件联合指挥调度、应急会商提供支持。

促进信息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工程试点为契机,积极推动天津市党政军分布式指挥工程建设,实现对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的统一调度、协同联动。推进军地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互补共用,提高军地现有信息资源利用效益。积极推进军地信息基础设施合建共用,建设军民兼容共用的数据灾备中心。加快卫星通信设备等军用信息产品民用,推进核心关键领域信息产品自主可控。

(二) 深入推进信息惠民,创造大众智能新生活

整合公共信息服务资源,深入推进智慧社保、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建设,构建完备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养老、旅游等新兴服务,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开展智慧城区、智慧园区、智慧社区与智慧乡村试点建设,打造智慧城市样板区。

1.大力推进便捷化公共服务

打造惠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便民信息服务资源,积极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搭建惠民服务平台,开发和推广惠民移动应用,为广大民众提供交通出行、户政、出入境、旅游等更丰富的便民公共服务。实施市民生活“一张卡”工程,深化社会保障卡应用,逐步实现民政补贴、医疗卫生、金融支付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用。进一步整合完善“8890”便民服务专线电话,依托统一的便民专项服务平台,实现“一个号码管服务”。

深化智慧教育建设。完善教育资源及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建立各阶段适龄入学人口基础数据库、学生基础数据库和终身电子学籍档案,实现学生学籍档案在不同教育阶段的纵向贯通。整合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协同服务、全网互通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拓展“无线校园”建设范围,逐步实现无线联盟校际互认。鼓励学校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积极建设各类在线教育学习平台,提供在线学习、终身教育服务。

加强智慧医疗服务。推进全市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融合,构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统筹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实现全市各级、各类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推进普及应用全国标准统一的“居民健康卡”,形成伴随终身、动态更新的个人健康档案。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推广在线医疗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人力社保信息服务体系。搭建统一的公众服务平台,巩固“一网一卡一号一厅”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服务向街道社区延伸,实现全流程协同管理、基层综合办理和网上一站式服务。整合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人事人才等数据资源,建立覆盖全业务领域的统一基础数据库,实现“同人同城同库”。推动人力社保全业务领域档案电子化,提升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分析决策能力,拓展就业信息服务渠道,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失业监测及失业预警机制。积极构建京津冀人力资源信息共享与服务对接平台,推动资质互认。

2.加快发展贴心化生活服务

加快建设智慧社区。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与社区综合数据库,加强对社区内人、事、物的动态采集与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整合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各项公共服务在街道实现“一口式”受理,优化办事流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引入第三方商业服务,发展社区经济、共享经济,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

深化智慧旅游建设。进一步整合旅游行业信息资源,接入旅游相关领域图像及视频信息,形成旅游云数据中心。搭建旅游行业运行监管平台,全面监测旅游行业运行状况,实现动态监控、统计分析、预警提示、诚信评价等功能。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提升移动公共服务能力,及时发布景区景点、酒店食宿、交通气象等实时信息,方便游客出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加强智慧气象服务。拓展建设城市综合气象体征信息采集网,建设市、区两级集中部署、分级应用的气象数据中心,建立基于影响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系统和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构建行业气象服务平台,针对交通、农业、海洋等不同领域,开展气象研判、预测分析,为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化服务。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为不同人群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互动式气象服务和生活引导。

推动智慧养老助残建设。推进社会养老助残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助残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助残服务水平。通过市场化手段搭建智慧助残平台,完善残疾人信息管理,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出行、就业培训等个性化定制服务。

实施数字化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构建民间美术、舞蹈、传统戏剧、手工技艺、民俗等天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资源库,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承。加快实施社区电子阅览室云端化改造工程和虚拟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向市民提供便捷文化信息服务。推动文化服务、产品与网络相结合,鼓励互联网企业积极探索网络文化消费新模式,推出适合不同市场文化的产品和服务。

3.着力打造特色智慧样板

建设智慧城区。支持各区开展智慧城区建设,以区域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管理为基础,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进各区与市级信息业务平台间的数据交换共享,促进区域治理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各区特色优势,推动相关扶持政策向智慧城区倾斜,优先推动无线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医食住行娱购游”等智慧化服务模式创新应用。积极推广智慧城区建设经验和创新模式,带动全市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建设智慧园区。以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依托重点产业功能区、开发区、区县示范工业园区等,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及共享平台,推动园区内各类管理、服务、商业等系统的互联互通。构建园区智慧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对人力、物资、设备、物料、车辆等实施统一化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网络资源、软件云、虚拟资源租用、园区物流等综合服务,不断优化园区服务环境。

建设智慧商圈。加快重点商圈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推动无线网络全覆盖。在市主要商区、商业街,鼓励应用基于位置信息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发展精准营销,引导市民消费。支持实体零售商综合利用网上商店、移动支付、智能试衣等新技术,打造体验式购物模式。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商圈互动,在有条件的商圈推动搭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以智能终端、商贸联动和会员互动为重点的基于商圈的网络社区建设。

建设智慧乡村。实施宽带进村工程,提升农村光纤网络覆盖率,实现4G网络覆盖,支持农村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加快推进农村电子政务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资源数据库,搭建农村电子政务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加强村务信息公开,提升村庄治理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促进城乡信息发展一体化。

(三) 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推动产业智能转型

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积极培育“互联网+”新业态,发展分享经济,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1.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云计算。着力发展超百亿次、超千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云计算服务器、超大容量存储系统及路由器等高端产品。支持分布式计算、云计算平台大规模资源管理与调度、运行监控与安全保障、艾字节级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动安全可靠的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各领域的应用,依托天河一号超算中心,围绕腾讯、阿里巴巴等云服务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云计算服务,实现从制造向服务转型,打造一批集制造、应用、服务为一体的高性能服务器和云计算产业基地。

大数据。充分发挥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优势,在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优势领域,集中聚集吸引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等领域技术产品的研发,突破关键环节技术瓶颈。开展政务云大数据应用,推进行业大数据应用,构建数字出版、协同制造、安全生产等若干行业云平台,开展试点示范。到2020年,以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产业特色明显,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和服务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大数据产业基地。

智能终端。做大智能终端、智能穿戴等产业规模,巩固国内领先优势。加速智能终端整体方案应用,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在手机基带芯片、手机智能应用、高清模组制造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推出新型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传感器、存储器、处理器、显示屏等关键配套零部件开发。推动北斗终端产品在民用领域的发展,拓展北斗技术在海洋监管、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到1100亿元。

集成电路。抓住国家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以滨海新区为重点,打造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引领示范区。重点突破28nm及以下设计和先进制造工艺、高密度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关键装备和材料,集成电路封装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重要信息系统用芯片实现自主可控,力争在自主芯片、高端芯片和专用制造装备实现突破,建成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到2020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

高端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着力发展自主操作系统,以麒麟操作系统为核心,进一步支持可控操作系统发展和应用,打造国内操作系统第一品牌。重点支持高可靠、高性能的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积极拓展专业数据库在政府、电力、电信、信息安全等多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软件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安全产品和技术研究,重点开发通用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加密芯片、国产密码算法应用、网络安全综合监控、嵌入式控制系统安全等信息安全技术,积极开展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试点示范工程。完善信息安全产业链,全面推广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加快滨海新区信息安全产业园建设,引进一批国内知名的信息安全产品生产企业,构筑国内一流、以信息安全为核心的新兴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2.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设计智能化,深化泛在感知、宽带移动、智能融合的信息网络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快制造智能化,推广普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推动产品智能化,抢占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等战略制高点。提升服务智能化,推进管理智能化,加快企业流程再造、信息集成、智能管控、组织优化,提升管理水平。

发展个性化制造。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3D打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培育若干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3D打印设备制造商。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

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大力推进云制造、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加快建设滨海工业云、企业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工业互联网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超前部署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

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远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3.发展“互联网+”新兴服务

“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支持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推动各类专业市场线上转型,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整合资源,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制造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融资租赁服务,利用大数据资源,提升企业精准营销能力。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和网络交易平台建设,推进构建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鼓励各类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商发展,完善跨境物流体系,拓展全球经贸合作,打造国际网络交易中心。

“互联网+”普惠金融。以建设国家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支持金融企业与云计算技术提供商合作开展金融公共云服务,搭建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在津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等地方管理的金融服务机构。鼓励从业机构依法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全市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充分对接,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通过鼓励创新和加强监管相互支撑,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互联网+”高效物流。积极建设海陆铁一体化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实现海港、空港、铁路、公路物流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打造北方国际现代化物流中心。积极推广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以及库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货物调度效率。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等信息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提高配送效率。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结合构建物流信息互联网络,加快推进县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4.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

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推广成熟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普及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建设特色鲜明的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物联网产业体系。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灾害预警、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造京津冀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到2020年,通过扶持培育和整合,形成5个本地电商龙头企业,农业企业、合作社基本实现网上销售,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5.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

发展众创空间。充分利用天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契机,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高校、示范基地等现有条件,支持鼓励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加快建设滨海中心商务区“双创特区”,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型孵化器和高水平众创空间聚集地、创新创业中心。

完善众创服务平台。综合运用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鼓励支持研发设计、科技中介、金融服务、中试孵化、成果交易、认证检测等众创服务平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补贴发放等“一站式”创业服务。依托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线上平台资源和天津市重点产业聚集区等线下资源,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为互联网创业者提供培训、技术支撑、产品评估等一体化服务。

6.加快发展智慧航运

以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天津港口优势,建立完善港口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港区管理部件全面感知和监测,实现车辆信息、货物信息共享,打造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智慧港口。充分发挥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信息服务平台优势,提升航运信息服务、综合助航信息服务、水上安全信息服务能力。加快天津电子口岸升级发展,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通关服务和港口业务与互联网融合,提高口岸信息化、便利化水平。

(四)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宽带天津

实施“宽带天津”战略,组织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光纤城市、无线城市,促进“三网融合”应用发展。完善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功能性信息基础设施,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优化数据中心布局,打造区域数据信息枢纽。

1.全面推进宽带网络优化升级

加快推进光纤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光纤到户进程,实现全市老旧小区全面具备光纤接入能力,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通信设施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建设,全面实现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光纤网络覆盖范围,提高行政村通宽带、通光纤比率,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普遍达到50M以上。各功能区、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商务楼宇实现“光纤到桌面”,企事业单位带宽接入能力达到1Gbps以上,全市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480万户。

推进无线宽带网络建设。构建以移动通信网络和WLAN为主体的无线宽带网络。进一步提高移动通讯网络覆盖范围,新建基站11000个,实现第四代移动通信(4G)城乡全覆盖,积极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技术研发和商用试点。推进全市WLAN布局优化,逐步构建以“i-Tianjin”为统一标识的无线城市一张网,实现重点公共区域、热点地区的无线网络全覆盖。

2.着力提升基础网络承载能力

加快升级骨干网络。提升互联网城市出口带宽和网络流量疏通能力,着力发展以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加快IP承载网、支撑系统、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的IPV6改造。优化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大幅增加网间互联带宽,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提升本地互联网业务的计算、存储和网间交互能力,鼓励金融、互联网等领域龙头企业在津设立面向区域及全国的互联网数据中心。

推动功能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互联网交换中心、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宽带应用支撑平台、宽带产品研发公共平台和宽带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承接首都数据资源,推动建设与京津冀产业发展相适应绿色数据中心。创新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运营模式,发挥超算中心的技术和平台优势,进一步深化与装备制造业、动漫与影视渲染等领域应用,打造区域超算服务枢纽。

3.深入推进三网融合集成应用

以加快推进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络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依托“三网融合”建设基础,建设新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加快升级改造NGB传输骨干网络、业务平台和管理系统,推进广播电视网络业务跨地区互通、交换和节目资源共享,实现高清电视、数字音视频节目等业务功能集成。建设广电网络高清互动云电视平台,为各类新兴业务提供统一的接入标准,促进多屏互动、高清视频、互动娱乐、智能家居等融合业务应用,提升用户的业务使用体验。到“十三五”末,高清互动电视业务用户数达到300万。

(五) 完善信息安全体系,构筑信息防护屏障

提升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加快形成与宽带网络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网络空间监管力度,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确保基础网络、核心技术、关键硬件及重要领域信息系统整体安全可控。

1.着力推进信息安全设施升级

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信息安全应急指挥、电子认证、容灾备份、安全测评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群。推动信息安全事件监测预警功能建设,建设信息安全监测与监控平台,提供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监测预警服务。建设网络安全信息汇聚共享和关联分析平台,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重大事件的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支持和服务,进行预警、研判和应急指挥。

2.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建设完善网络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深入落实等级保护、分级保护、综合检查、安全测评、应急管理等信息安全监督制度。完善网络数据共享、利用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探索建立以行政评议和第三方评估为基础的数据安全流动认证体系,确保数据安全。建立面向工业领域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产品检测、检查评估综合保障体系,提高漏洞可发现、风险可防范、产品可替代能力,持续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3.强化网络空间内容监管力度

推动网络与信息安全执法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与社会稳定的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研究网络舆论宣传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加强网上舆论宣传队伍建设。建设全市统一的网络举报平台,构建网络空间监管快速反应与紧急处理机制,协调相关部门联动,形成应对网络舆情焦点事件合力。加强虚拟社会空间管控,防止个人与企业信息泄露,着力营造安全、健康、诚信的网络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完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协调推进机制,强化信息化主管部门职责,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天津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智慧城市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纳入相关部门和各区绩效考核。建立天津市智慧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决策咨询机制,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重大项目建设等提供支撑。

(二)加快法规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智慧天津建设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促进市、区各相关政务部门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信息安全等地方立法工作,研究制定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数据资源共享、智慧社区建设等方面的管理规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法制化、制度化。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规则的制定修订,围绕智慧城市评价、数据融合、信用管理、电子认证等领域开展标准体系建设。

(三)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

统筹全市相关信息化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互联网+”等相关资金支持,加大智慧天津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力度,鼓励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投入和运营模式创新,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各类投资机构,推动成立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基金,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

(四)推进重点专项建设

落实《天津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5-2017年)》,重点推进实施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城市管理、智慧环保、智能交通、智慧水务、智慧物流、电子商务等34个智慧城市建设专项,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智慧经济、信息安全四个体系取得明显成效,带动全市智慧城市建设。

(五)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人才的扶持力度,加快引进和培养智慧城市关键领域技术人才和领军人才,构建高层次智慧城市人才队伍。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建立信息化人才实训基地,培育多层次、复合型、实用性信息化人才。鼓励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推行信息系统运维和管理人员网络安全专业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构建信息安全防护智力保障。

(六)营造良好信息环境

深入开展宣传,建设天津智慧城市网络频道,加大媒体对智慧城市建设宣传报道力度。建设天津智慧城市市民体验中心,积极推广智慧城市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充分利用智慧城市论坛、信息技术博览会、各类创业大赛、众创空间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宣传体验,普及智慧生活模式,扩大示范带动效应。提升社会成员的信息道德修养,倡导网民自律,全方位提升民众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信息环境。

头条推荐
中金国研智库网 www.zjgyzk.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5676号-2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705号